網頁

搜尋此網誌

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jjlee@cpu

雅虎的部落格熄燈了
...
轉到這裡...
...
希望長長久久
...
中華電訊的..隨意窩..舊文章都在這裡....↓↓

http://blog.xuite.net/damjjl/twblog


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

走出經濟停滯的困局..

中研院經濟所
昨天發布明年經濟成長率(GDP成長率)的預測值為2.89%,未能「保三(3%)」。
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周雨田直言,
政府應以強力的財政與貨幣政策刺激台灣消費與投資需求,
將超額儲蓄引入民間投資,並利用外匯存底改善台灣基礎設施。

周雨田雖未明言解釋,但若央行放手讓新台幣貶值,
代表民眾放在銀行的儲蓄實質價值會縮水,
與其放著貶值,不如拿出來投資;況且貶值有利出口,
一旦出口暢旺,需要更多產能,民間企業就願意進一步投資。

主計總處上月底召開國民所得評審會,與會學者專家也認為台灣資金沒引導至資本,
使得投資表現不理想,這對往後的生產、出口相當不利,值得關注。

周雨田分析,未來台灣得面對的主要問題,包括出口貿易成長率大幅落後南韓,
以及台灣超額儲蓄狀況嚴重,資金找不到出口。

就台灣「儲蓄率」與「投資率」的差距來看,
1998年時兩者差距僅1.25個百分點,但近年來卻維持在9、10個百分點。
今年主計總處預期更將達10.75個百分點,民間有錢卻不願意投資,超額儲蓄狀況更嚴重了。

中研院歸納可能影響台灣來年經濟成長的海內外變數,
包括美國量化寬鬆政策(QE)退場對全球金融市場造成的波動、
新興國家經濟成長恐會減速、中國工業生產在地化,
影響台灣產業、台灣加入區域經濟整合速度緩慢、民眾實質薪資停滯不前,
以及財政負擔日益增加等問題。

from..http://worldjournal.com/bookmark/24268324--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2013年12月15日 星期日

基因 對中學會考(GCSE)成績的影響

英國一項對孿生兒的研究發現,基因對人們在中學會考(GCSE)成績的影響達到58%。

科學家研究了英國11000個16歲的同卵雙生和異卵雙生孿生兒的學術表現。
倫敦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的研究小組發現,平均來說,中學會考主要科目例如數學的成績差異,有58% 可以從基因方面得到解釋。
來自環境,例如學校和家庭對成績差異的影響大約佔36%。
研究人員說,其餘在會考中數學、英語、科學的成績差異還可歸因為個人的環境因素。

「環境影響」

領導研究的國王學院精神病學研究所(Institute of Psychiatry)的尼古拉斯·沙克沙夫特(Nicholas Shakeshaft)說:「我們的研究顯示學生教育成就的差異是天資多於後天培育的結果。」

他解釋說:「由於我們研究的是整個人口,所以不是說基因是個別人士表現的60%原因,而是在目前的人口中,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有60%可以用基因來解釋。」

他又說:「這是說遺傳性並非一成不變的 – 一旦環境的影響轉變,則基因對教育成就的影響也可能改變。」

研究人員研究了兩組孿生兒 – 同卵雙生和異卵雙生 – 以分辨天資與後天培育的影響。

如果同卵雙生的孿生兒比異卵雙生的孿生兒在會考的成績更加接近,則可以推論基因的角色比重大於環境(相同學校和家庭的影響)的因素。

「爭論不息」

以往的研究顯示有不少的基因涉及學術能力,不過很多都還沒有找到。
不過,牛津布魯克斯大學(Oxford Brookes University)的生物人類學首席講師西蒙·昂德當博士(Dr Simon Underdown)說,有關結果必須審慎對待。

他說:「雖然基因的影響稍稍超過50%,但是仍然有很大的環境因素。」
他說:「這項研究顯示了複雜的特性,例如智力並非一、兩個簡單的基因的產物。相反,它是由一個錯綜複雜的過程所管理,依賴著基因因素和環境的影響。先天與後天的爭論依然不息。」

(撰稿:田耕 責編:顧垠)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science/2013/12/131212_exam_gene.shtml

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

安倍 民調跌破5成

保密法惹民怨 【編譯馮克芸/綜合報導】

彭博新聞社二日報導,

由於日本內閣上周起強推多數民眾反對的保密法,首相安倍晉三的支持率已跌破五成,是上任以來最低點,可能危及安倍推動各項經濟改革所需的政治資本。



彭博社引述朝日新聞在十一月卅日到十二月一日所做的民調指出,安倍內閣的支持率已跌至百分之四十九,比一個月前降低四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出現的,是 日本物價 因「安倍經濟學」的寬鬆貨幣政策而開始上漲,除非企業開始提高薪資,否則物價上漲可能進一步威脅安倍的民意支持度。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保密法惹民怨 安倍民調跌破5成 

http://www.worldjournal.com/view/full_Anews/24151071/article-保密法惹民怨-安倍民調跌破5成?instance=noon1

2013年12月2日 星期一

Cheating’s Surprising Thrill


欺騙帶來的意外快感
心理 JAN HOFFMAN  20131202 紐時

你上一次騙人,是什麼時候的事情?

這裡說的,可不是像 伯尼·馬多夫(Bernie Madoff)、蘭斯·阿姆斯壯(Lance Armstrong)以及 約翰·愛德華茲(John Edwards)那種駭人聽聞的嚴重欺詐行為,它無傷大雅,比如在打高爾夫球時輕輕往前推一點的小小耍詐。

也許是在報銷表格上對數字四捨五入,在關鍵的考試中東張西望,又或者從朋友那裡拷貝昂貴的軟件。

那麼,在那之後你感覺如何?回想起來,當時你可能覺得緊張,還交織着一陣內疚。

但是,新的研究表明,只要你自認為小騙局沒有傷害到任何人,你的自我感覺就很可能相當良好。你所回憶起來的那種不適感實際上很可能是你內心的道德權威——那個總是督促你「應該如何如何」的聲音,對你的反應做出的改寫。

近來,心理學家和管理專家對不道德行為的研究日益增加。他們想要了解,是什麼促使人們罔顧核心價值觀?為什麼欺騙不斷增加?可以對此施加哪些干預措施?為了尋找能將人們引導向道德決策的強有力工具,大量研究人員將自己的研究重點放在了眾多成年人在欺騙他人後普遍產生的內疚感之上。

因此,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倫敦商學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哈佛大學(Harvard)以及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研究人員最近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Th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的一項研究頗讓某些行為倫理學研究人員大跌眼鏡。該研究的標題是:「行騙者快感:不道德行為可帶來意外的情感效益。」

「人們在違背道德準則的時候會產生正面的感覺,這個發現非常新奇,」曾就行為倫理學撰寫專著,但未參與上述研究的美國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商學院助理教授斯科特·維爾特姆(Scott Wiltermuth)說。

小打小鬧的欺騙行為之所以無處不在,原因之一是「我們有太多可以匿名進行欺騙的方式,通過網絡行騙尤其如此,」維爾特姆教授說。行騙後的興奮感,則可能來源於「人們對自己的小聰明感到沾沾自喜,」他補充道。

但這些欺騙行為導致的影響卻十分真實:據估計,全球的公司每年因軟件盜版而損失的費用可高達630億美元。而美國國內稅務局(Internal Revenue Service,簡稱IRS)則報告,每年應報稅和實繳稅之間存在約3450億美元的缺口,其中一半以上是因為瞞報收入以及抵扣通貨膨脹造成。

在該研究的初期實驗中,研究人員要求參與者們預測自己在行騙後會有什麼感覺。他們普遍這樣回答說,那一定很糟。

另一組參與者在基線情緒評估後,接受了拼字測試。在測試完成後,研究人員把答案交給他們,並要求他們自己核對後匯告做對了多少題。每做對一道題,他們可獲得1美元的獎勵。

這些參與者並不知道,研究人員可以分辨出來他們是否把錯誤的答案改對了;結果,有41%的人都改了答案。

關於他們情緒的隨訪評估切實地表明,作弊者基本上都感到精神振奮,而誠實的參與者則並非如此。

「人們在作弊後會更加快樂這個事實多少令人不安,因為這種情緒會對欺騙行為造成強化效果——這就意味着此後人們將更容易故伎重演,」該研究的主要作者、華盛頓大學領導力和戰略思想研究中心(Center for Leadership and Strategic Thinking)的博士後研究助理妮科爾·魯迪(Nicole E. Ruedy)表示。

然後,她和同事們撤消了經濟獎勵,並讓新一組參與者在計算機上接受測試,還告訴他們,測試的結果與他們的智力和未來成功的可能性有關。

但是,研究人員告知77名參與者,如果他們看到為他們提供正確答案的彈出信息,應忽略它並繼續測試。

在這組參與者中,有約68%的人至少作弊了一次——點擊按鈕偷看正確答案。同樣,在隨訪評估中,該組也報告樂觀情緒有所上升。

為什麼人們對作弊會感到不亦樂乎?因為沒有被抓個現行逃過了一劫?如果是這樣,那麼他們在作弊時應該會困擾不已壓力重重。又或者,他們是自欺欺人地將欺騙合理化最小化,從而讓自己心理可以好過一點?

在排除了這些可能性之後,研究人員發現,騙子們往往感到興奮、自我滿足且充滿優越感。

即使受試者們只是間接作弊,這種效應仍然存在。在接下來的實驗中,受試者們與假扮的參與者一起做數學題。假參與者稱自己知道答案,並提出以此作弊來提高兩人的成績。但真正的參與者無一反對。而且隨訪表明,他們並沒有因此而感到有什麼不妥。

「我們都有些震驚,」魯迪博士說。

研究人員還沒有測定過這些「快感」是否只是短暫存在。然而,欺騙可觸發類似成癮的欣快感這一點表明,要改變欺騙行為相當困難,在傳統的負罪感看起來並沒有什麼效果的情況下尤其如此。

一種可能的解決方式是去除潛在的騙子們身上「匿名」這個保護傘。

去年發表在《美國科學院院刊》(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的一項研究審查了經常出現欺詐的文檔,如納稅申報表格和汽車保單等。一般來說,人們會先填寫個人信息(無論是否如實),只在最後簽個名來證明以上屬實。但是,研究人員向某一汽車保險公司的客戶發放了審計表格上,要求他們在最上一欄簽名,就像出庭作證時宣誓一樣。使用這種表格後,雖然人們明知較高的行駛里程通常會導致保費提升,可報告里程還是增加了10.25%

維爾特姆教授提出,對付日常騙術伎倆的另一種方法是削弱騙子們的自我滿足感。他建議,公司可以發送「連猴子都可以玩轉我們的系統」這類消息來打破欺詐和聰明之間的等號,並強調員工誠信的價值。

魯迪博士指出,該研究中的作弊者都相信自己的行為並沒有傷害任何人。「如果可以指出欺騙行為的受害者,讓『騙子們』認識到他們的行為實際上讓他人付出了怎樣的代價,也許就可以制止這種行為,」她說。
When was the last time you cheated?
Not on the soul-scorching magnitude of, say, Bernie Madoff, Lance Armstrong or John Edwards. Just nudge-the-golf-ball cheating.
Maybe you rounded up numbers on an expense report. Let your eyes wander during a high-stakes exam. Or copied a friend’s expensive software.
And how did you feel afterward? You may recall nervousness, a twinge of guilt.
But new research shows that as long as you didn’t think your cheating hurt anyone, you may have felt great. The discomfort you remember feeling then may actually be a response rewritten now by your inner moral authority, your “should” voice.
Unethical behavior is increasingly studied by psychologists and management specialists. They want to understand what prompts people to abrogate core values, why cheating appears to be on the rise, and what interventions can be made. To find a powerful tool to turn people toward ethical decisions, many researchers have focused on the guilt that many adults feel after cheating.
So some behavioral ethics researchers were startled by a study published recently in Th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y researchers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the London Business School, Harvard and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The title: “The Cheater’s High: The Unexpected Affective Benefits of Unethical Behavior.”
“Showing people feeling positively after committing a moral transgression is pretty novel,” said Scott Wiltermuth, an assistant professor in the business school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who writes about behavioral ethics and was not involved in this study.
One reason for pervasive garden-variety cheating is “that we have so many ways to cheat anonymously, especially via the Web,” Professor Wiltermuth said. The exhilaration, he added, may come from “people congratulating themselves on their cleverness.”
The impact is real: According to some estimates, software piracy costs companies $63 billion a year globally. The I.R.S. has reported an annual gap between actual and reported taxes of about $345 billion, more than half of that because incomes are underreported and deductions inflated.
In the study’s initial experiments,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predict how they would feel if they cheated. Badly, they generally reported.
Another set of participants was given a baseline assessment of their moods. Then they took a word-unscrambling test. After finishing, they were handed an answer key, told to check their answers and asked to report the number of correct ones. For every right answer, they would earn $1.
Participants did not know that researchers could tell if they corrected wrong answers; 41 percent did so.
The follow-up assessment of their moods indeed showed that the cheaters, on average, felt an emotional boost that the honest participants didn’t.
“The fact that people feel happier after cheating is disturbing, because there is emotional reinforcement of the behavior, meaning they could be more likely to do it again,” said Nicole E. Ruedy, the study’s lead author and a postdoctoral research associate at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s Center for Leadership and Strategic Thinking.
Then she and her colleagues removed the financial incentive. A new group would take a test on a computer. The results, they were told, would correlate with intelligence and a likelihood of future success.
But 77 participants were told that if they saw a pop-up message offering them the correct answer, they should ignore it and continue working.
About 68 percent of this group cheated at least once, clicking the button for the correct answer. In the follow-up assessment, this group also reported a rise in upbeat feelings.
Why did people feel so good about cheating? Was it relief at not being caught? That would imply that while cheating, they felt stress or distress. Or had they deceived themselves, rationalizing or minimizing the cheating to feel better?
Stripping away these possibilities,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those who cheated experienced thrill, self-satisfaction, a sense of superiority.
The effect persisted even when subjects cheated indirectly. Next, they would solve math problems with someone who was just pretending to be a participant. The fake participant reported the results, elevating the scores, thus cheating for both. But no actual participant objected. And again, they felt just fine about it.
“We were a little appalled,” Dr. Ruedy said.
The researchers did not measure whether the “high” was short-lived. Nonetheless, the elated, addictive feelings triggered by cheating point to the difficulty in changing behavior, since old-fashioned guilt tripping seems ineffective.
One way may be to remove the potential cheater’s cloak of anonymity.
A study last year i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looked at documents on which cheating often occurs, like tax forms and car insurance policies. Typically, individuals fill out information first, creatively or honestly, only attesting to accuracy with a signature at the end. But researchers sent an audit form to customers of an auto insurer, asking for their signatures at the top, like a swearing-in before court testimony. This form resulted in a 10.25 percent bump in the mileage reported, even though higher mileage usually translates into higher premiums.
Another solution to everyday subterfuge, suggested Professor Wiltermuth, would be to undercut the cheater’s self-satisfaction. Companies could send a message that “a monkey could game our system,” undercutting cheating as clever and emphasizing how much employee integrity is valued, he said.
Dr. Ruedy noted that the study’s cheaters believed that no one was hurt by their actions. “Perhaps people could be made aware of the costs that others actually bear,” she said. “Identify victims of their behavior.”


2013年11月20日 星期三

社交情緒學習(social-emotional learning,簡稱SEL)策略

我們太需要這個了..

去年春天的一天,詹姆斯·韋德(James Wade)盤坐在地毯上,呼籲一群幼兒班學生遵守上課秩序。身材 瘦長,說起話來輕聲細語的韋德,散發著一種文雅的魅力,不溫不火的態度與他的幼兒園老師身份非常契合。每當一個小孩執行完一項任務,比如課間休息結束後關 上教室門,他總不忘記用他溫和的德克薩斯口音,拖長聲調輕聲說,「謝謝你,小甜豆。」
在孩子們圍坐成一圈後,韋德要求這些五歲大的孩童回想「一件發生在 家裡或學校,你想說給大家聽的煩惱事。」他用循循善誘的語言重複了兩次邀請。終於,一個穿着白襯衫和藍色開衫,臉蛋圓圓的小男孩舉起了手。他的眼裡閃爍着 淚水,低聲說,「我媽媽不喜歡我。」他說,原因是他經常玩媽媽的iPhone手機。「她每天都大喊大叫不許我玩兒,」他補充說。聽起來挺可憐的。
韋德稍作停頓,好讓其他孩子體會這種境遇,然後問全班學生:「你們的爸爸媽媽有沒有對着你們吼叫過?」一半孩子舉起來了手,韋德鼓勵性地點了點頭。「也許我們可以幫忙哦。」他轉向一位穿着粉紅色T恤的小女孩,問她被父母吼叫時的感受。
「難過,」小女孩低下頭說。
「你做了什麼?你當時是怎麼說的?」
「我說,『媽媽,我不喜歡聽見你對我尖叫。』」
韋德緩緩地點了點頭,然後環視房間。「你們有什麼想法?她這樣說聽 起來好不好呢?」孩子們使勁地點頭,韋德拍了一下手。「好的,讓我們練習一下。我來扮演你的媽媽。」他迅速走向圓圈中心,給了那個差點哭鼻子,名叫里德霍 姆的男孩一個小玩具熊來代替iPhone手機,隨即用一種滑稽可笑的腔調大聲呵斥他。「啦啦啦啦!」韋德聳立在那裡,大聲叫喊,笨拙地模仿那種為人父母的 無奈感。「你為什麼這樣做呢,里德霍姆?里德霍姆,為什麼?」四周的其他孩子樂得來回搖晃。還有一兩個孩子有些按捺不住,開始向里德霍姆的方向爬行,彷彿 要加入一場遊戲似的。
依然淚眼婆娑的里德霍姆開始咯咯地笑。韋德突然舉起一根手指。「請注意,我們剛才討論了這件事情。里德霍姆可以做些什麼?」里德霍姆自己先回想了片刻,然後坐直了身子。「媽媽,我不喜歡你對着我尖叫的樣子,」他堅定地宣布。

「好,」韋德說。「也許你的媽媽會說:『對不起,里德霍姆。我有事要趕緊出門,剛剛有點着急上火。對不起。』」
...
詳細...請看...
http://cn.tmagazine.com/education/20131016/t16eq/zh-hant/

2013年11月18日 星期一

沙巴 馬來西亞 ... 台商被殺妻被擄走

這件案子針對性太高了
殺一人擄一人..其他人都失財..唯獨此戶沒失財...
.........
中國時報【胡欣男、張企群、陳鴻偉、蕭博文╱台北報導】
馬來西亞凶殺案,馬國警方傳來張安薇仍有生還希望,張大哥17日表示,這幾天未接獲歹徒來電,警方有交代應對細節,強調別主動聯繫,家裡準備數萬元美金以備「不時之需」。案發迄今,馬國警方僅公布張1人失蹤,刑事局認為只擄1人,不符國際恐怖分子的犯案模式。
另方面,雖然張安薇目前仍下落不明,加害人與被害人都在國外,但台北地檢署昨仍指派重大犯罪專組主任檢察官汪南均偵辦全案。法務部政務次長陳明堂說,外傳人質抵菲律賓未獲證實,若有進一步具體情資,將循台菲司法互助協議或外交途徑請菲國協助緝凶及營救人質。
張安薇的大哥張大公說,在外交部安排下,已跟許立民家屬聯絡,19日會一同前往沙巴;許家昨低調不願發言,僅表示希望馬國警方盡速調查真相,別讓許立民死得不明不白,尤其究竟幾人被擄、失蹤,「難道僅許立民1人反抗遭射殺?」外界都不清楚。
張大公昨另出示1封張遇難前傳來的簡訊,是在14日晚間10時17分發出,她以簡體字報平安表示:「我們在島上玩得很開心,告訴老媽,我們會注意安全,勿擔心!」不料3小時後竟出事。
另,根據馬國當地媒體報導,案發時包括度假村的員工、旅客共48人,8名匪徒乘坐快艇上岸搶劫,搜刮部分房間,其中許因激烈反抗被射殺,張遭擄走。刑事局1名曾參與國際恐怖分子犯罪行為研習的警官質疑,馬國警方對案發現場、細節交代不清。
這名警官說,中、外的恐怖分子在挾持人質時,都希望「愈多愈好」,以增加談判籌碼。但沙巴凶殺案,馬國警方公布的案情顯示,似乎僅許死亡、張失蹤,「其他40幾人都逃過一劫,也太幸運、太湊巧了吧!」整起犯罪行為全然不像恐怖分子所為。

2013年11月16日 星期六

早期人類善跑 -- 可獵捕動物 今天證實這種可能不假

肯亞 東北部一村落獵豹肆虐,咬走村民飼養的山羊,結果4名村人成功追捕到兩頭獵豹。


--- 2013年11月15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5:01 -- BBC

飼養山羊的村民對BBC說,這兩頭獵豹天天來村裏咬走他們的山羊,一次咬走一頭。

村裏的男人聯合起來在村裏守候,等待獵豹的出現。
就在一天當中最炎熱的時候,追捕獵豹行動展開了,前後一共追逐了4英里(6.4公里)的距離。
獵豹天生是短跑衝刺健將,但卻不擅長跑馬拉松。
被追捕的獵豹撐不了那麼長的距離終於跑不動了「束手就擒」。
村民合力將兩頭獵豹捉住,將他們交給肯尼亞野生動物服務部門。

經濟支柱

村民哈桑對BBC索馬里語廣播的記者說,「我需要拿到賠償,因為我養的山羊大部分被這兩頭獵豹咬死了。」
BBC索馬里語廣播的記者說,牲畜是居住在肯尼亞東北部的肯尼亞索馬里社區的經濟支柱。
哈桑說,「我有15頭山羊被這兩頭獵豹咬死,他們每天都來咬走山羊。」
他組織村民在一天當中最熱的時候,獵豹都躲在陰涼地方休息的時候開始追捕獵豹。
「我早上在喝茶的時候看到他們咬死一隻山羊。」
「我們等到幾個小時,到了中午太陽高照我們才開始追捕獵豹。」
「我和幾名年輕人一起追著他們,最後抓到並把他們帶回來交給當局。」

(編譯:陳書敏 責編:羅玲)

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DNA says 1萬9千年前人類 養狗

根據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公布的研究結果,人類將狗當作寵物,源於古代歐洲獵人養狼作為寵物。UCLA的研究指出,人類馴養狗作為寵物,源自於1萬9千年前的歐洲獵人,當時歐洲獵人習慣將狼作為寵物,證明先前認為狗來自中東的理論是錯誤的。研究人員透過DNA研究,把過去1000年至3萬年類狼和類狗的物種與現代狗、狼及土狼等相比,確認了現代狗的基因與古代歐洲狼最為接近,也確定現代狗源自於已經絕種的古代歐洲狼。有關研究報告將在美國《科學》雜誌發表,負責該項研究的UCLA教授韋恩(Robert Wayne)稱,歐洲狼是人類最早馴養的寵物之一,也是人類唯一曾經大量馴養的食肉動物。
sina 

“享受強姦” 在印度掀風波 遭世界媒體狂批

實在難以想像..印度調查局長
有人能想象一名高官會公開說出“如果你無法阻止強姦,那就享受它吧”這樣荒唐的話嗎?但這確實發生了,而且是在印度。印度-中央調查局-局長辛哈12日的這番講話在印度挑起一場媒體風暴,13日他強詞奪理式的道歉看上去讓事情變得更為糟糕。有人能想象一名高官會公開說出“如果你無法阻止強姦,那就享受它吧”這樣荒唐的話嗎?但這確實發生了,而且是在印度。印度中央調查局局長辛哈12日的這番講話在印度挑起一場媒體風暴,13日他強詞奪理式的道歉看上去讓事情變得更為糟糕。
  “我對造成的傷害表示遺憾,但這是無意的。我重申我對女性的深深敬重以及對兩性問題的重視。”13日,面對洶涌批評浪潮的辛哈軟了下來,他辯解說自己是在談論體育賭博合法化時這麼說的,“我表達的觀點是,賭博應該合法化,如果法律不能落實,那不等于法律不應制定。說如果強姦不可阻止就應躺下享受,是錯誤的。”辛哈稱,“如果你無法阻止強姦,那就享受它吧”是一句“俗語”。 辛哈12日是這麼說的:如果邦裏有彩票,旅遊景點有賭場,政府宣布自願公布黑錢的方案,那麼賭博合法化有什麼損害呢?如果你無法阻止強姦,那就享受它吧。
  “沒有人接受中央調查局局長辛哈的‘強姦’遺憾。”
《印度時報》14日的報道凸顯印度社會余怒未消。報道稱,印度全國婦女委員會13日向辛哈發出通知,要求24小時內對其“遲鈍的、備受爭議的、令人厭惡的”言論做出解釋,委員會成員尼瑪拉稱,她們將給總理辛格寫信,要求對辛哈採取適當行動,“辛哈的這番言論表明一個佔據高位的人病態的心理。”全印進步婦女協會稱,辛哈的解釋讓事情更加糟糕,他試圖告訴我們是我們錯了,“夠了,他必須辭職”。
《印度時報》網站上,不少網民抨擊辛哈“無恥”、“小醜”、“白癡”。 印共(馬)領導人卡拉特認為,辛哈的言論是對所有女性的冒犯,“像他這樣負責多起強姦案調查的人用這樣的類比令人惡心,他應以貶低和侮辱女性罪被起訴。”
“如果你無法阻止強姦 那就享受它吧”
德國《圖片報》14日將辛哈的這句話作為報道題目寫道,這是驚人之語!它出自一名男子之口,而且是印度中央調查局局長辛哈!他的話讓人想起猙獰的畫面。要知道,在印度,婦女沒有安全,存在大規模的殘酷強姦事件。
美國《國際財經時報》說,如果一個美國最高執法官員做出這樣有關強姦的發言,那將是難以想象的,但印度中央調查局——印度最高調查機構——局長就這樣說了。而在印度這個國家,針對女性的性攻擊和暴力已是頑疾。
《紐約雜志》稱,印度的“FBI”頭子稱,當生活給你強姦檸檬,那就制成強姦檸檬汁吧。報道說,近幾年,印度接連發生多起引人關注的殘暴強姦案,已成全國性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大家覺得印度中央調查局——相當于FBI——的局長辛哈會非常嚴肅地對待強姦。但這樣想就錯了。
比利時DHNET的評論稱,印度社會對強姦案頻發和法律體係對強姦案處理的拖沓與寬松早已忍無可忍,去年12月一個女學生在德裏公交車上被輪姦的事件,更激怒了上億印度人,在這種背景下,一名全國級別最高的警官在敏感的強姦話題上失言,所引發的震撼和抗議可想而知。
法國歐洲新聞電視臺評論稱,辛哈看上去並不打算辭職,而中央調查局面對千夫所指仍極力為其領導人辯護。印度學者庫馬裏認為,“這樣的高級警務人員如此輕率談論性侵問題,本身就表明,這種不可接受的言論在印度警界已經習慣成自然”。
美國《Las Vegus 郵政快報》評論說,不管有意還是無意,辛哈進一步傷害了國家的靈魂,印度處在混亂之中,它的女人們處在絕望之中,如何指望辛哈修復印度的國際形象?
英國《衛報》稱,過去二三十年印度強姦危機有一個特點,就是高級警官和政治人物就強姦發表的特別無禮的言論之多。辛哈的言論再次表明印度許多權勢人物對強姦所抱的愚昧看法。難以想象在西方如此一位高官能夠僅以道歉躲避這一講話。
美國《福布斯》網站說,這種言論對印度政府和執政黨來說是巨大的尷尬,它們正面臨嚴酷的選戰。


2013年11月12日 星期二

開明高職 少校教官 畢仕誠 -- 很聳動的報導..真實性有多少???

【《蘋果》劉文淵、黃鈺婷、陳逸琦╱新北報導】

竟有如此惡劣教官!新北市一名教官為了幫學生追討兩千三百元借款,竟耍流氓教唆六名學生把欠款學生押到公園,以木棍、西瓜刀、BB槍圍毆凌虐,甚至還潑尿、囚禁羞辱,嫌犯被捕後指證是受教官指使,警方調閱案發當時教官與涉案學生通聯紀錄,訊後依妨害自由、傷害及教唆罪嫌將流氓教官函送法辦。

被指控的流氓教官是新店區開明高職少校教官畢仕誠(三十九歲),上周他到案後,表示是因少年蹺家,要六名學生幫忙尋找吳姓學生,但絕對沒要學生動私刑凌虐他。教育部表示,此事若屬實,將把教官記過、調職,甚至撤職查辦。

押到公園棍毆潑尿

警方表示,被害吳姓少年自去年起多次蹺家,期間陸續向同學借了兩千三百元至今未還,引起借錢同學不滿,上月初,吳姓少年被六名同學押到板橋介壽公園拳打腳踢,除被木棍毆打外,還被對方以西瓜刀、BB槍、安全帽等物毆打,還有人拿尿潑吳,用潤滑油塞他眼睛,要他當眾下跪道歉。
警方指出,凌虐近三個小時後,吳姓被害少年聽到有人打電話給教官畢仕誠,表示已抓到吳了,詢問教官該怎麼辦,被害少年聽到施暴學生與教官的對話,獲悉教官要其中三人把他綁起來,隔天早上教官會開車把他接到學校。當晚被害人被帶到其中一名學生家中,由三名學生輪流盯著吳不讓他睡覺,若稍有睡意就會對他拳打腳踢。

隔天上午,畢教官到場將吳姓少年載到學校,吳母接獲通知到校,發現兒子兩眼無神,還聞到他身上很臭,回家洗澡時發現兒子全身多處傷痕,兒子才說出畢教官為了幫那些同學要錢,竟唆使同校學生集體圍毆他,憤而向板橋警方報案。

稱是關心蹺家少年
受害學生指控,畢教官常把「我穿上制服是教官,脫下制服是流氓」這句話掛在嘴上。但
警方未查獲教官有前科及幫派紀錄,經調閱涉案教官與少年通聯紀錄,確認案發當時雙方
確有通話,其中兩嫌坦承是畢教官要他們抓到人後,可以「打幾拳」教訓,認定畢仕誠涉
有重嫌。

《蘋果》連日試圖聯繫該名教官,但他都不願出面,委由開明高職主任教官王宇開代為發
言,王宇開表示,畢是因關心蹺家少年,才請同學幫忙找人,是出於關心,但未授意動私
刑。王宇開說,案發當時曾向涉案學生詢問事發經過,學生自白切結沒有提到教官教唆打
人,至於為何在警局時會供出教官教唆,校方會調查真相。

公務員將加重刑期
立委鄭麗君痛斥,教官淪為校園暴力幕後黑手,
司法應查出真相。新北市議員林國春批,教官不適任應撤換。

律師劉昌崙表示,此舉已觸犯《刑法》傷害、妨害自由,最高可處五年以下徒刑,如果當
事人十四歲以上、未滿十八歲,依《少年事件處理法》處理,將來判刑時可減刑;教官若
涉及教唆,因具公務員身分,假借職務上權力,視當時教唆犯罪的身分與證據,可能加重
其刑。



流氓教官 畢仕誠
年齡:39歲
學歷:中正理工學院83年班通信官科
工作:任職開明高職3年多
資料來源:《蘋果》採訪整理

你幸福嗎? 幸福感調查..

在華人經濟圈當中,哪個地區的民眾最幸福?

首度進行的跨國幸福經濟大調查,發現新加坡人民幸福指數最高,也是其他地區華人羨慕的對象。

文∕邱莉燕
調查執行  遠見民調中心、北京零點研究、 香港《信報》、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 新加坡《聯合早報》、新加坡報業控股市場部

以人民的幸福衡量一個國家的進步及競爭力,日益成為風行全球的新顯學。
追隨這股世界趨勢,《遠見雜誌》創華人世界之先,結合大陸北京零點研究、香港《信報》與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
以及新加坡《聯合早報》、新加坡報業控股市場部,共同進行第一份華人經濟體的「兩岸四地幸福經濟大調查」。
這份跨國調查歷時四個月完成,調查方法參考經濟合作開發組織(OECD)的「美好生活指數」(Your Better Life Index),
一共擇選居住、收入、就業、教育、健康、社會支持、生活滿意度、工作與生活平衡、安全、政府治理、自然環境等11個面向進行調查。

這11個面向、共22個指標,包含統計資料與四地民眾的電話民意調查,硬加軟、主觀加客觀,綜合比較四地華人幸福經濟。

本次調查最大亮點是詢問,四地民眾如何互看彼此的幸福感。
當問到,「你認為下列哪個地區的民眾最幸福?」結果有著驚人的相似,也有耐人尋味的差異。

首先,無論是哪個國家和地區,四地民眾均一致認為新加坡最幸福。

台灣、新加坡看法傾向一致 在彼此互看方面,台灣、香港與大陸三地,也都認為新加坡比自己居住的地方幸福。
大陸人回答,新加坡最幸福比例32%,超過認為大陸幸福的比例(23.3%)。
而台灣人選新加坡最幸福的比例40.3%,也微幅高於台灣39%。
香港人認為新加坡人幸福比例更高達48.8%,遠遠高於香港25.5%。

自己看自己國家的幸福度,新加坡人最高,51.9%的新加坡民眾認為自己的國家最幸福。
台灣次之,有39.7%;香港排第三,25.5%:大陸最後一名,只有23.3%的大陸人,認為大陸人最幸福。

再來,新加坡、香港、台灣,都把大陸看成不幸福的地方,而且比例都出奇低,三地認為大陸幸福的比例只在3~4%間。
四地間,台灣人與新加坡人的看法比較傾向一致。
除了台灣人認為新加坡人最幸福外,新加坡人認為四地中第二幸福的地方是台灣,比例達29.8%。
兩地民眾除了一致認為大陸不幸福外,也均認為香港人不幸福。

不過在中國大陸的民眾心中,儘管陸客哈台,每年250萬大陸客遊台灣,但大陸民眾卻視台灣為四地中最不幸福。

除了首次進行的四地民眾互看,反應了很多有趣的現象外,本次也在兩岸四地,各自進行約1000份的電話問卷,
詢問當地民眾對於11項與幸福相關面向的滿意度。 由於四地人民心中滿意度的那把尺不同,
四地的政治體制與社會狀況也不同,因此無法直接拿民眾回答的滿意度來進行四地高低排名,
但卻可了解四地居民對於生活面向滿意度的優劣順序。

四地民眾皆不滿政府施政 採用統計學計算方法,將11個面向換算成分數,最高滿意度的代表10分,最低滿意度的代表0分,
可計算出各地民眾對於11個面向的滿意度排序,反映各地人民的真實心情。

當詢問受訪民眾在11個面向的滿意度時,最滿意的是人身安全,第二滿意是居住房屋。
至於台灣人心目中落在0分、最不滿意的是政府施政。

這不難理解。近幾年台灣人的集體焦慮,在於政府效能喪失,已成為人們心中最大的痛。
但整體而言,台灣治安不錯、自有住宅率超過八成,人民在這些方面滿意度高。

再來看中國大陸,民眾最滿意的是親友支持度,再來是個人健康狀況,最不滿意的是汙染防治。
大陸經過快速發展的30年,環境汙染嚴重,可以理解為何民眾對汙染最不滿意。 再來看香港。
香港跟台灣有點類似,最滿意人身安全,至於政府施政則落在0分,是人民最不滿意的項目。
至於新加坡,人民最滿意的是居住房屋,其次是人身安全,最不滿意的則是收入狀況,其次則為休閒時間。

四地民眾較滿意人身安全 其實比較四地民眾對11個面向的滿意度優先順序,可以找出共同性。
共同性是華人社會的治安比較好,除了大陸外,台灣、香港與新加坡人民,均非常滿意個人人身安全,幾乎都落在10分。
除了香港因為房價天價,比較不滿意居住狀況外,台灣、新加坡對於居住房屋的滿意度也都頗高,拿到8分以上。

而四地民眾最不滿意的倒數項目,均包括政府施政。
其實四地的政治制度有極大差異,台灣是絕對的民主、大陸是共產黨專政、新加坡雖有議會與選舉,
但不算西方民主制度,香港由大陸派特首治理,
但不管哪種體制,似乎四地民眾對政府施政都不是滿意度很高,
台灣與香港民眾在政府施政滿意度落在0分,新加坡0.9分,大陸也才2.9分。

另外對於目前收入的滿意度,四地民眾均不太滿意。
台灣只拿3.1分,香港拿4.8分,令人意外的是國民所得超過台灣兩倍的新加坡,在這項分數拿0分,
而經濟持續起飛的大陸民眾滿意度也只有2.2分。
顯然全球經濟遲緩,即便大陸與新加坡也受衝擊,人民對荷包都不太滿意。

本次調查,除了11面向的民眾滿意度之外,同時還參考OECD調查方式,
進行客觀「硬指標」比較。 在四地共同可取得數據資料的七大面向、共11個跟幸福相關的次指標比較,
結果總排名,新加坡排第一、台灣第二、香港第三、大陸第四。
排名第一的新加坡在家戶連網率、收入、就業等三大面向均拿第一。
上網是現代化生活必備,家戶連網比率愈高意味居住愈便利,
在這一項,新加坡表現最好,台灣次之,香港第三,而中國大陸有一半以上的人沒辦法上網,表現最低。

佐證每戶每年可支配所得的客觀數據,新加坡最高,達9萬5176美元,香港8萬2683美元,皆屬高所得。
台灣則是4萬468美元,高於中國大陸的1萬332美元。

硬體總排名第二的台灣則有兩大面向、三項次指標排入四地第一。
一是15歲以上大專程度占39%,比例遠高於大陸(11.2%)與香港(26.8%)。

華人工作時數偏長 台灣最低 台灣在縮小貧富差距上也是四地表現最好的,家庭收入前20%與最低20%級距是6.1倍,
遠遠低於其他三地(均超過15倍),顯示台灣的貧富差距雖比過去嚴重,但跟其他區域比,表現不錯。
台灣人常常抱怨工時太長,但跟勤奮的其他華人經濟體比較,在人均週工時的次指標上,
大陸是工作狂,平均每週工作高達46.2小時,香港也不遑多讓,是46小時,台灣的平均工作時數最少,為每週44.6小時,四地最低。

硬體指標總排名第三的香港則在健康與自然環境兩大面向、三項次指標排第一。
香港在零歲平均餘命、初生嬰兒死亡率與健康狀況滿意度3個次指標組成的健康面向,
得分令人刮目相看,83歲的零歲平均餘命,是四地最長壽。1.3%的初生嬰兒死亡率,亦是四地之冠。

自然環境上,香港的燃料燃燒CO2排放量四地最低,大陸則最高,達72.7,顯示是個汙染大國。

如同眾多幸福研究的結論,高失業率折損掉的快樂,遠多於高通膨,
工作是幸福來源之一,失業後隨之失去的是收入與自尊。
中國大陸表現較突出的,就在勞動參與率方面拿第一。
不僅高達74.1%的就業率拿到四地最高,尤其婦女就業率67.7%,
表現更突出,顯示「社會主義大家庭」中女性撐起半邊天。

對比之下,台灣整體勞動參與率是四地最低,可能與愈來愈多人提早退休、婦女就業比率較低有關。

整體而言,同樣是華人為主的經濟體,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新加坡在硬指標與主觀滿意度上均呈現相似處,也出現極大差異。
如何增進華人幸福經濟,四地不妨相互觀摩學習。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1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網:http://www.gvm.com.tw】
【立即購買遠見雜誌11月號:http://store.gvm.com.tw/catalog.html】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實用主義 VS. 通識教育

博雅教育(通常譯作「通識教育」(liberal arts))源自古希臘及古羅馬時期,旨在教育「自由」的個體獲得必要的知識和技能以參與到公民生活之中。
在西方歷史的長河中,大學的任務從最初與宗教相關的道德教育逐漸發展到現代基於知識層面的智性教育,同時也肩負着幫助學生培 養社會責任感的使命,但到如今則偏向了明顯的實用主義教育。 

很多人衡量一所大學和大學教育的標杆已不再是學生在大學裡學到了什麼,而是簡簡單單的一個可量化的問題——大學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是什麼,薪水是多少?


博雅教育最初的名字是artes liberals(拉丁文),其詞根「liber」承載着大學教育的核心任務之一——自由,幫助自由的個體獲得自由的思想。
德爾班科教授 在他的書中一語道 破:「大學存在的偉大目標之一,不是給學生準備工作,而是讓他們在走上社會之前在思想上做好準備」 。
「做好準備」具體來說包括具備「從看似獨立的現象中找到相互之間的聯繫」和「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問題」的能力,以及「培養一種對社會的道德責任感」。

來處..
http://cn.tmagazine.com/education/20131111/tc11liumu/zh-hant/


2013年11月10日 星期日

全面禁用人造反式脂肪(trans fat)

聯合新聞..
衛福部食藥署組長蔡淑貞指出,今年新修正案要求,只要每百公克食品反式脂肪量超出零點三公克,不論人工或天然,包括天然存在如牛羊的乳汁或其肉類中,或大豆油、芥花油等油品在精製脫臭過程所產生的反式脂肪也須標示,最快下月就會公告,預計二○一五年七月實施。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七日宣布,基於食品安全考量,研擬全面禁用人造反式脂肪(trans fat),在六十天公告期屆滿後,就全面實施。

台灣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指出,未來美國如有明確規範,我國也會參考研議訂出標準。
衛生署(現為衛福部)曾公告,自二○○八年起,市售包裝食品須強制標示人工反式脂肪量,即每百毫升液體或每百公克固體食品中,含量低於零點三公克,得標示為零;超過者須依實際含量標示。但包括台灣及多數國家,目前並未訂有反式脂肪的限量標準。

美國FDA官員表示,反式脂肪在特定甜點、微波爆米花、冷凍披薩、乳瑪琳和咖啡奶精等產品被廣泛使用。醫學研究所(IOM)也指出,食用反式脂肪對人體健康毫無益處,也沒有食用的安全標準,建議食用反式脂肪的量愈少愈好。
反式脂肪被視為造成動脈阻塞,引發心臟疾病的元凶。FDA局長韓保女士說,過去廿年來全美食用人造反式脂肪情況逐漸降低;未來的新做法,希望每年可防止兩萬人心臟病發、七千人死於心臟病。

使用反式脂肪的爭議討論已久,美國許多食品製造商和零售商近年來已自動減少使用反式脂肪。FDA統計,二○○三年美國民眾平均每天食用四點六公克反式脂肪,到去年已減少到一公克。


全文網址: 心臟疾病元凶 美將禁用「人造反式脂肪」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85112#ixzz2kF6sB100
Power By udn.com 

2013年11月9日 星期六

廢奴

電影《為奴十二年》(12 Years a Slave)受到了熱烈的正面評價:它沒有把南北戰爭之前的美國南方描繪成飄着薄霧的聖土,到處都是優雅的種植園;這部電影展現了時代背景下的極度殘酷之處。

在21世紀,我們可以直接面對19世紀的奴隸問題,這是一件大好事。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我們生活的世界上確實存在着現代意義上的奴隸制——是的,就在米國 國內。
http://cn.nytimes.com/opinion/20131109/c09kristof/zh-hant/


2013年11月7日 星期四

中國的爆炸事件 -- 恐怖活動現象

位於太原市的中共山西省委門前星期三(11月6日)早晨發生數起爆炸,事件已造成一死多傷。

新華社引述山西警方說,據警方在現場發現鋼珠、電路板等爆炸物,「初步判斷爆炸系人為製造」。
近年來,中國各地發生了一系列公共場所爆炸、縱火、襲擊事件,造成重大社會影響。以下是2008年以來的主要襲擊事件:
  • 2008年7月昆明爆炸案
一名男子在雲南昆明市的兩輛公交車上引爆炸彈,導致2人死亡,14人受傷。作案人5個月後自爆身亡。
  • 2009年6月成都縱火案
一名失業男子在一輛公交車上縱火,導致包括其本人在內28人死亡,70多人受傷。
  • 2010年7月長沙機場縱火案
一名男子將長沙機場一輛班車點燃,造成2人死亡,10多人受傷。作案者後被處以死刑。
  • 2011年5月福州爆炸案
一名男子在福州市政府辦公樓外引爆炸彈,導致包括本人在內3人死亡。
  • 2011年6月天津爆炸案
一名居民在當地政府辦公樓前引爆炸彈,導致2人輕傷。
  • 2013年6月廈門縱火案
一名男子縱火燒燬廈門一輛公交車,導致包括本人在內47人死亡。
  • 2013年 7月首都機場爆炸案
一名殘障人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引爆炸彈,本人受傷。
  • 2013年天安門撞車爆炸襲擊案
一輛吉普車衝撞北京天安門,兩位遊人和車內三人死亡,多人受傷。當局稱新疆分離主義組織製造了襲擊事件。

from BBC--(編撰:白墨 責編:鈴蘭)

山西省會太原發生爆炸事件的第二天,當地媒體稱太原到北京的長途車要求乘客憑身份證購票及乘車。

太原汽車站從星期四(11月7日)開始要求搭車去北京的旅客實名購票。
報道說,如果旅客忘記攜帶身份證,將不能成行。
報道還說,汽車站要求客運班車中途不允許上下旅客,對形跡可疑、攜帶物品可疑的人員加強審查,並暢通信息渠道。
中國媒體曾在9月披露,中國將從明年開始對長途汽車實行實名乘車管制。
太原此次從星期四(11月7日)開始提前對進京車輛加以安全管制,觀察人士普遍認為與當地省委外 星期三早晨 發生連環爆炸案有關。
太原爆炸事件造成至少1人死亡,8人受傷。
當地警方據稱已經掌握了據信可能是作案車輛的嫌疑車輛線索。
雖然警方沒有公開任何信息,但普遍認為製造太原爆炸事件的人可能是認為自己沒有得到公正對待的訪民。
觀察人士分析,太原僅對進京車輛加以安全控制,相信是當地警方認為爆炸案嫌疑人可能策劃在十八大三中全會召開之際在北京製造安全事件。
中共十八大三中全會將在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召開,分析人士普遍認為習近平和李克強將在上台一週年之際利用三中全會推出改革舉措,因此對此次會議加以關注。
而北京天安門在10月28日發生三名維吾爾人駕車衝撞行人的襲擊事件,令當局更提高了北京的安全戒備。
山西方面稱,由太原前往北京的乘客必須憑身份證購票以及乘車,所有行李必須經過安全檢查,而所有太原至北京長途客車中圖不允許上下旅客。
(撰稿/責編:伊人)  

2013年11月3日 星期日

對-成長-的疑惑



〔中央社〕日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為扭轉經濟成長停頓15年頹勢,除祭出安倍經濟學三支箭,也利用「酷日本」(Cool Japan)計畫,刺激其他國家對日本產品需求,提振經濟。


官方統計顯示,日本約3200萬人超過65歲,占總人口1/4,成為全球第1個達到此一老化關卡的國家,造成國內市場需求滑落,向外擴展勢在必行。


----


對於成長..似乎是..給人很正面的感受..

但是 昔日 二戰後 人口的高度增長 (1945-08-15 日皇宣布投降)

勤奮加上時勢等諸多因素 帶來快速的經濟成長

然後

人口停止增長 甚至開始減少

帶來經濟蕭條 (1990年左右 日本進入長期蕭條) 1989-12-29 日股 38957.44 歷史高點

....

究竟 我們需要的是怎樣的 成長

看看日本..想想台灣..想想..全世界.....和 人類的未來

性別 -- 第三性 -- 德國

對於同時具有男女性別體徵的嬰兒,
其父母將可以在性別欄目上填寫「未確定性別」。

此舉是為了減緩此類嬰兒的父母所面臨的壓力,他們通常需要立刻做出對嬰兒進行手術的決定,以選擇在出生證性別一欄為嬰兒填寫「男」或「女」。

每2000新生嬰兒中便有一個同時具備男女性別體徵。

...

德國現有護照在性別欄目上必須填寫「男性」(M)或「女性」(F),
內政部說,新法律出台後,
德國護照在性別一欄上將出現為「雙性」人設置的第三選擇「X」。

--- 轉載自 BBC

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棱鏡計畫(Prism)

棱鏡計畫(Prism),一項由美國國家安全局自2007年起開始實施的計畫。該計畫的正式名稱為US-984XN。


據美國中情局前職員愛德華·斯諾登爆料:
棱鏡竊聽計畫,始於2007年的小布希時期,美國情報機構一直在9家美國網路公司中進行資料挖掘工作,
從音頻、視頻、圖片、郵件、文檔以及連接資訊中,
分析個人的聯繫方式與行動。
監控的類型有10類:
資訊電郵,即時消息,視頻,照片,存儲資料,
語音聊天,檔傳 輸,視頻會議,登錄時間,社交網路資料的細節,
其中包括2個秘密監視專案,
一是監視、監聽民眾電話的通話記錄,
二是監視民眾的網路活動。

NSA密鑰

NSA密鑰,是指1998年有人發現Windows作業系統中,
存在用途詳情不清的第二把密鑰。
1999年8月,加拿大Cryotonym公司首席科學家Andrew Fernandes宣佈,
他發現這第二把密鑰叫做『NSA key』,
而NSA就是美國國家安全局的簡稱,也就是說,
微軟公司在每一份Windows作業系統中,
都安裝了一個程式上的『後門』,
專供NSA在需要時 進入全世界Windows用戶的電腦。

五眼間諜網 -- 愛德華 史諾登 -- 披露

監聽  多麼聳人聽聞的字眼
Snowden 所披露的消息 更是震驚世界
他揭開 美英紐澳加 五國的交叉監聽系統 秘密
全世界都在這個監聽網的覆蓋之下
不是只有 德國梅克爾總理 被監聽...是全世界...
醜陋無恥偽善的美國情報人

關鍵字..
5 eyes spy network

這裡是南華早報..有採訪影片..
http://www.scmp.com/news/world/article/1278285/snowden-tells-5-eyes-spy-network

日期..09-Jul-2013

---------
中新網7月22日電 
新加坡《聯合早報》22日報導,美國全球監控計劃曝光后,遭監控各方紛紛表示憤怒。
但分析指出,情報對國家安全和繁榮日益關鍵,因此全球情報搜集工作不會就此停頓下來,
美國的「五眼」情報聯盟盟友更不會放棄這一結盟關係。
  五眼(Five Eyes)情報聯盟由五個英語系國家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組成。
二戰時期,這五國為了破解德國和日本的海軍密碼而結盟,二戰結束后五國繼續分享情報。


詳全文 分析稱監控計劃曝光不會令美五眼聯盟瓦解-國際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30722/10207952.html


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

很讚的雜誌---經濟學人

【撰文/台灣英文雜誌社】

悲天憫人-大胸懷...
    1949年,美國總統杜魯門在就職演講中說;「世界上有超過一半的人正生活在近乎悲慘的狀態中。不過,人類手中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足以消除這些人間的苦難,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儘管將人類從赤貧中拯救出來的進程,比度魯門所希望的還要漫長一些,但世界各國還是在最近一段時間內,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在1991年至2010年間,發展中國家的貧困人口佔總人口比例,從43%降至21%,這個數字相當於發展中國家總人口的一半。也就是說,在過去二十年間,有將近十億人脫離了貧困。
如今,這個世界有了再一次機會,只要嚴肅對待這次機會,杜魯門對解救最不幸之人的呼籲就能實現。在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的七十億人中,有十一億人生活在國際公認的赤貧線(每日的生活標準為1.25美元)之下。
從本週開始,以及在今後幾年間,那些經常在聯合國講壇上露面的政客、各國政府的要員以及國際組織的官員將聚集一堂,他們的任務是制訂一份新的目標清單,以取代制訂逾2000年9月並將於2015年到期的《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在這份新清單中,各國政府應當以「到2030年再減少十億赤貧人口」為主要目標。
在已開發國家中,貧困標準遠高於每日1.25美元所代表的那個貧困線。在美國,為一個四口之家所制訂的貧困線為每日63美元。在一些較富裕的新興國家中,貧困線是每日4美元。
但是,在貧困最嚴重的地區,每日的生活標準尚不足.25美元(這是世界上15個最貧困國家的平均值,其標準是按照美元在2005年的購買力來計算的,並且還按照各國的購買力的不同做了相應的調整):在這一水準之下生活的人,他們窮得過不上大多數人起碼應該具備的生活條件。
他們尚無片瓦、衣不遮體、生活環境污穢、沒有醫療保健、得不到教育、壽命比世界上大多數人都還要短,甚至就連維持生理和心理健康所需要的食物都得不到保證。
對於一個以繁榮為己任的世界來說,將他們從這種悲慘境遇中拯救出來,並不是一個太高的奢望,而且這種奢望不可或缺。
【本文譯自《THE ECONOMIST》JUN/2013,由台灣英文雜誌社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非廣告..誠心推薦

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男女大不同 --- 多工的效能差異

研究:女性比男性更擅長「一心多用」-- BBC 2013-10-25

英國心理學家表示,當多項任務在執行且需要快速轉換時,女性超過男性。
BMC心理學(BMC Psychology)雜誌的文章說,在實驗中,無論男性女性都會艱難抉擇任務優先問題,但相比男性顯得更加困難。文章同時提到:「現在的情況是要搞清楚為何會有如此情況?是普遍現象還是只在特定情境下?」

文章作者之一,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的海斯貝特·施托特(Gijsbert Stoet)博士表示,如果男性真的會慢於女性,這將對工作場合的人力安排有很大的影響。他說:「多任務執行能力在辦公室裏變得愈發重要,人的注意力容易 分散,各種瑣事打擾著整個工作流程,男性似乎在這種不停轉換下顯得更加痛苦」。
然而,之前的一些關於性別與多任務執行能力間的關係卻得到許多不同的結論。
中國進行的一項實驗發現,女性往往在多任務環境下比其男性搭檔表現更好。但另一項在瑞典的類似實驗則認為,在面對多任務時,男性可能表現更佳,尤其是在涉及空間環境這樣的任務時。
為了證實爭論,施托特博士及其同事設定某一特定多任務情境,並在此條件下對比男女差別:在快速進行的過程中兼顧多項任務,但這些任務並不是完全同時出現。
他們首先比較各120名男女在電腦測試中的表現。這些測試要求他們在計數及形狀辨識這兩項任務中轉換。任務剛剛開始時,實驗對象都可以及時完成任務,但當任務混合交替時,大家速度顯然慢下來且錯誤率上升,男性反應速度比正常情況下慢77%,而女性速度則為69%。
為了使實驗更加貼近日常生活,專家們開始了第二項測試:在八分鐘之內完成一系列任務。其中包括:在地圖上定位餐廳位置,解決簡單數學問題,接電話,決定要如何在田地裏找到一把丟失的鑰匙。
想要在八分鐘之內完成以上任務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這就需要實驗對象決定優先順序,規劃好時間安排並且在壓力下也能冷靜應對。
文章另一作者,赫特福德大學(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基思·勞斯(Keith Laws)教授表示尤其在尋找鑰匙這一環節,女性比男性有更加優秀的表現。通過這兩項測試,專家們認為在多任務執行時,女性比男性「更有優勢」,至少是在 一定情境之下。
勞斯教授解釋道,「這樣的結果令男士們有點傷心」;「不少參加實驗的男性都說根據經驗,這樣的測試結果 不可能是真的。他們用皇家空軍的例子來讓我相信,男性飛行員是多麼的出色,可以處理各種龐雜訊息」。「顯然,許多領域內專家更多為男性,我們沒有說所有男 性都不能應對多任務,我們只是說女性在這項能力上的平均水平高於男性平均水平。」
來自中國科學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的心理學者也認為測試結果為科學爭論提供了有力補充。
勞斯教授表示在越來越需要面對多任務執行的情況下,人們需要提高這項能力。這份研究還提出人們卻常常錯估自己的能力。男人們覺得自己在這方面會很好,而女性則主動認為自己會很差。
施托特博士和勞斯教授的發現或許也能解答為何女性擅長多任務處理但卻是更多男性成為行業專家。他們認為多任務執行是一種學習效果,換言之,人們可以通過不斷練習而成為這方面專家。
傳統生活中,女性在家做飯,同時還要照顧嬰兒;而男性則在外從事更加「線性」任務如捕獵等等。施托特博士說道:「簡單說來,如果女性沒有多任務執行能力,那麼我們現在也就不會在這了。」

(編譯:尤尤 責編:鈴蘭)

http://www.bbc.co.uk/ukchina/trad/uk_life/2013/10/131025_life_women_multitasking.shtml

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ADHD 注意力缺損過動異常

DSM-V 
ADHD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三大類症狀
n 注意力缺損 (6/9)半年內
n 過動 + 衝動行為 (6/9)半年內

注意力缺損 的症狀表現 (下列9項中,至少有6項符合)
a無法密切注意細節,經常粗心犯錯
b 無法維持注意力
c 經常看起來不專心聽他人講話
d 無法完全的遵照指示把事情做完
e 有困難於 規劃工作及活動
f 逃避、排斥參與需全神貫注的任務
g 經常遺失物品
h 容易受外界刺激影響分心
i 日常生活裡 經常遺忘事物

過動與衝動 的症狀表現   (下列9項中,至少有6項符合)
a經常手忙腳亂,坐著也是扭動不安
b 需好好坐在座位的場合,時常離開座位
c 過度的四處奔跑、攀爬
d 無法安靜下來
e 經常處於活躍狀態

f 一直講話或發出吵鬧聲
g 在問題未說完就搶答
h 需輪流的場合無法等待
i 常打斷或侵擾他人

B  12歲前就開始有上列多項問題出現
上述問題行為出現於兩個或更多類的場合裡
上述行為問題影響及或降低了其本人的社交 學業 或職能
上述行為問題 非因其他心智異常所引起


ABCDE 五項都須符合
另須註明..
1 合併出現或分開出現 注意力/過動衝動 問題
2 是否於 部分緩解中
3 輕中重

CD (conduct disorder) 行徑異常

DSM-V ( 18歲以上的人也可能使用此診斷 )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for Conduct Disorder (codes 312.xx, with xx representing digits which vary depending upon the severity, onset, etc. of the disorder) as listed in the DSM-IV-TR are as follows:
行徑異常必須是符合one two three 三個條件的診斷..

ONE
「一種重複且持續性的行為態樣,該行為態樣包括侵犯他人的基本權利或違反該年齡之社會規範。且其行為在過去12個月內至少有下列15項中之3項,6個月內至少有一項」

A repetitive and persistent pattern of behavior in which the basic rights of others or major age-appropriate societal norms or rules are violated, as manifested by the presence of three (or more) of the following criteria in the past 12 months, with at least one criterion present in the past 6 months:


A1 攻擊 他人 或 動物
-A1.Aggression to people and animals

---(1)常霸凌、威脅、或恐嚇他人
--- (2)常引發打架
--- (3)曾使用能造成他人嚴重身體傷害的武器(如:棍棒、磚塊、 敲破的玻璃瓶、刀、槍械)
--- (4)曾對他人的身體殘忍攻擊
--- (5)曾對動物的身體殘忍攻擊
--- (6)曾直接面對受害者而偷竊(如:從背後勒頸搶劫、扒竊、強奪、持械搶劫)
--- (7)曾強迫他人與自己發生性關係


---1.often bullies people, threatens, or intimidates others
---2.often initiates physical fights
---3.has used a weapon that can cause serious physical harm to others (e.g., a bat, brick, broken bottle, knife, gun) (except for activities such as archery and hunting)
---4.has been physically cruel to people
---5.has been physically cruel to animals
---6.has stolen while confronting a victim (e.g., mugging, purse snatching, extortion, armed robbery)
---7.has forced someone into sexual activity


A2 破壞財產
-A2.Destruction of property

--- (8)曾故意縱火 意圖造成嚴重損害
--- (9)曾故意毀損他人財產(除縱火外)

---8.has deliberately engaged in fire setting with the intention of causing serious damage.
---9.has deliberately destroyed others' property (other than by fire).


A3 詐欺或偷竊
A3. Deceitfulness or theft

--- (10)曾侵入他人住宅、建物、或汽車
--- (11)經常說謊以獲取財務或利益或逃避義務(意即欺詐他人)
--- (12)曾在未面對受害者的狀況下偷竊價值不菲物件〔如:非破壞闖入狀況下進入商店偷竊(shoplifting);偽造〕

---10.has broken into someone else's house, building, or car
---11.often lies to obtain goods or favors or to avoid obligations (i.e., "cons" others)
---12.has stolen items of nontrivial value without confronting a victim (e.g., shoplifting, but without breaking and entering; forgery)


A4  嚴重違反規範
A4  Serious violations of rules

--- (13)經常不顧父母禁止而夜間在外遊蕩,且是在十三歲之前即 開始
--- (14)住在父母家或監護人家時,至少兩次逃家在外過夜(或 僅一次,但相當長時期未返家)
--- (15)常逃學,在十三歲之前即開始

---13.often stays out at night despite parental prohibitions, beginning before age 13 years
---14.has run away from home overnight at least twice while living in parental or parental surrogate home (or once without returning for a lengthy period)
---15.is often truant from school, beginning before age 13 years




TWO.
The disturbance in behavior causes clinically significant impairment in social, academic, or occupational functioning.
其異常行為顯著干擾其本人之人際交往、學習或工作的功能


THREE.
If the individual is age 18 years or older, criteria are not met for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若此人已經18歲以上,且其不符合apd之診斷標準時(仍適用CD)

(說明)
ONE, TWO, THREE 三個條件都要符合

須標註..

A
 (on-set)發作於
10歲 前
10歲 後
不清楚發作時間
B
是否少有--利他情緒(prosocial emotion)
-- 缺乏罪咎感或罪感(remorse or guilt)
-- 無情-缺乏同理心 (callous-lack of empathy)
-- (對自己的劣行)缺乏意識
-- 膚淺或缺乏情感 (shallow or deficient affect)
C
目前情況的嚴重程度



----------------------------------
推薦網站..
http://emedicine.medscape.com/article/918213-overview


霸凌 bully
http://tw.myblog.yahoo.com/jjlee-psychology/article?mid=1079

反社會性格異常
http://www.wretch.cc/blog/ba99bk/16641244